“敢叫天堑变通途!这太浪漫、太震撼了!”大学生小欧激动地表示,“这部剧刷新了张九龄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那样一位大诗人、大才子、大宰相,散尽钱财为民开山,甚至亲力亲为,感动了民众……‘愚公移山’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非常励志!”“非常诗意、空灵,这个舞台满满的高级感!”佛山市民李小姐说:“看了这部戏,让我很想去走一走梅关古道,感受美、感受历史。”“第二次看《张九龄》了,这个戏也太好哭了,每次看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小黄同学说,“粤剧《张九龄》很有情,浓烈的亲情、家乡情,非常动人!”……观看完第十五届俄罗斯贵宾会入口艺术节开幕第一部亮相的参评剧目——粤剧《张九龄》后,观众好评不断、热议如潮。
该剧由俄罗斯贵宾会入口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资助,广东粤剧院、284俄罗斯贵宾会网站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284俄罗斯贵宾会网站市曲江区委宣传部、始兴县委宣传部支撑,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担任编剧,著名粤剧编剧家陈锦荣担任粤剧改编,国家一级导演徐春兰执导,国家一级导演徐光华担任副导演,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领衔主演,苏国进、严金凤、吴泽东、冼鉴棠、钟翰宁等名家新秀联合主演,阵容强大。
演出现场。图片来自广东粤剧院
从“凿岭”到“凿心”展现“九龄风度”
被誉为“岭南第一名相”的张九龄一生波澜壮阔,粤剧《张九龄》一反套路,只选择开大庾岭路作为创作题材,由上本《开岭》、楔子《面圣》和下本《凿心》构成,通过“请旨开岭”“相约救民”“面圣呈果”“阿吉掉崖”“月下问佛”“九龄独锹”和“感召百姓”七折来折射“九龄开山”的超越凡人的圣洁精神,将“九龄风度”贯穿始终。
“写张九龄这样一位股肱之臣开山拓路的戏,通过‘开山’去塑造一个高贵的宽广的人格、勇毅的永恒的灵魂,是我第一次以神圣性为明确审美追求的创作,借此机会,我也想在我的创作中做一次新的尝试、开拓。”编剧罗周说,“梅关古道是秦始皇征南时开凿的,到唐代开元年间将近1000年,人们都习惯了梅关古道的狭窄与险峻,直到张九龄的出现。即便是所有人都安于承受这种命运,张九龄仍然觉得开岭是正确的事情,他就要去做……他开的不只是一座物质之山,更矗立起了精神之山、人文之山,所谓立功立德立言,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大地山川之上,共日月流光不朽。”
“张九龄是中国岭南宰相第一人,也是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作为政治家,为开道便民,开山只是一个小口,结果却折射出一个大的情境。”导演徐春兰表示,“大家在二度创作的时候,前提是要体现出张九龄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才华和治国理念,把握好这部剧的历史感,这个题材具有丰富的学问含量和思想含量,更重要的是张九龄个人情感表达的含量。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我一直强调要‘柔肠百转’,这其实就是要求表现出张九龄的悲悯之心。他在碰到苦难,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是毫不犹豫就伸出双手的一个人,他心怀百姓、大善大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马也表示,粤剧《张九龄》让他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震动,“一个人的历史功绩,可以写在书上、写在史上,但是能写到山川大地上的,中国历史上有,但不是很多。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已经在地球上留下了,梅关古道是他的丰碑,后世人将永久不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个戏‘开山’‘凿心’,外部动作和内心变化双双加持,让情节层层推进,使得这部戏的情感内涵、精神价值、精神含量极为饱满,‘放钵’一场极具匠心,处理非常高明。”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著名理论家评论家仲呈祥认为,粤剧《张九龄》这部戏的贡献,在于明确了今天新时代历史题材戏剧的任务之一,是要在美学上体现审美的神圣性。“这种神圣性集中表现在编导的立意上,凿山是外部的物质形态感,凿心才是精神性的,也就是对美、对自由的奔赴。”
在独特的审美空间中映照广东精神
舞台上,大写意的泼墨方式渲染了所有意象空间,一块一块的纱幕,以最简约的手法体现了该剧的宏大场景和整体气象;时而柔肠百转、时而清丽悠扬、时而磅礴大气的音乐流淌在典雅的舞台空间和无形的光色表达中,将这部剧“文”与“质”的内涵——张九龄的外在风度和内在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饰演的张九龄,身在凡尘,却心如白玉,那刚正不阿的性格品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对磨难困境的坚毅、细雨润无声的怜悯之心,深沉、深入、深邃!文汝清说:“张九龄不仅仅是一个德行高尚、坚韧不拔的角色,在他身上,有一种人性的饱满状态,在他为国家、为故土、为百姓只身赴难、倾尽心血中,他有一种大悲悯、大情怀、大担当。这也是我理解的‘九龄风度’。”
正如远道而来的游客所说:“第一次看粤剧,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传统学问源远流长,感受到了学问自信,也感受到‘九龄风度’千古流芳的魅力所在。”
文汝清总结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张九龄从容平和、坚韧内敛又勇于开拓,凝聚了广东人身上诸多优良的精神品质。某种程度上讲,‘九龄风度’也是广东人精神气质的一种写照。而忠于本心、心怀万众,将生命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一件有益于民众之事中,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是该剧想要张扬凸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于是,在一场幻境中的“问道”,张九龄拨开迷雾,看清了“开山之志重于泰岳”的内心。从此,他脱去长衫,换上短褂,在“愚公移山”般的坚持中,也凿开了乡亲们的心——他感召了人的善良、感召了人的勇敢,岭道上,星星点点,明明灯火连成一片……而此道,贯通南北、绵延古今。